English

祖国至上

1998-11-30 来源:光明日报 陈夏法 我有话说

今年夏天,全国政协常委、浙江大学副校长冯培恩第五次赴德国进行学术交流时,德国朋友们为冯培恩准备了他最喜爱的礼物——研究所最新的技术资料。10余年前,冯培恩怀着科教兴国的热望去德国深造。他刻苦求知的精神和超群的聪明才智,尤其是他志在报效祖国的赤子情怀,给德国朋友留下了难以忘怀的一串故事。

“这个中国人像牛一样不知疲倦”

1981年4月,36岁的冯培恩赴德深造。身处异国他乡,使冯培恩的“祖国”概念特别强烈。他要以实际行动为祖国争光。

冯培恩一周工作七天,导师拜茨教授十分敬佩他的吃苦精神,赞扬说:“这个中国人像牛一样不知疲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首先开辟了“优化方法学”新分支,独立研制成大型CAD软件,成功地应用于德国工业界。接着,他优化设计成功“三角块机构”挖掘机,仅操作一组油缸就能达到其它挖掘机同时操作三组油缸才能达到的水平推进和平行提升的效果。德国一家著名的工程机械公司应用冯培恩这一成果开发出了新型的挖掘机,被国际工程机械界誉为对传统挖掘机的革命性变革。德国同行们不得不承认:冯培恩的技术比他们领先三年。

“还有比学位更重要的事情”

“个人的命运是与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的。”这是冯培恩留德期间的深刻体会。当德国一家公司得知冯培恩即将获得博士学位时,竟然要求他交出资料与设计软件,并通过冯培恩的导师拜茨对他施加压力,如不交资料就不能授予博士学位。拜茨如实地告知了冯培恩。但冯培恩坚定地说:“学位对我来说固然很重要,但是,还有比学位更重要的事情。”师生之间的谈话在沉默中结束了。

高尚的爱国精神和强大的实力终能赢得一切正直之人的理解和尊敬。此后,导师只字不提交出资料之事,反而为他的行动进行辩解。冯培恩不仅顺利地获得了工学博士学位,在回国之前,导师拜茨还特意与他合作在德国申请了一个国际合作项目,把10万马克科研经费全部用来购买研究设备,并运到中国,支持冯培恩报效祖国。那家与冯培恩不欢而散的德国公司也没有掩饰他们对冯培恩的聪明才智和爱国精神的敬佩之情,在冯培恩回国后还多次邀请他赴德国讲学。

十只沉甸甸的纸箱

临近回国,驻德国的教育参赞看了冯培恩的护照惊叹不已,说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这样干净的一本留学生护照。冯培恩在长达五年的留德期间,竟然没有一次去过第三国游览的记录。20多位与冯培恩共事五年的德国朋友自发在休息日赶来为这个黑发黄肤的同行送行。然而,他们不可思议地发现:冯培恩要托运回国的行李与众不同,他自费上千马克托运的十只沉甸甸的纸箱,里面装的全是他五年来日积月累的技术资料……

他们终于明白冯培恩在德国五年如一日的留学生涯,正是盼着为祖国带回一笔宝贵的财富。

报效祖国的业绩

冯培恩回国后,全身心地投入了教学和科研工作。一项项高、精、尖的科研项目随着冯培恩及其学生们的埋头苦干开花结果:他们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广义优化设计方法学概念,首创柔性优化技术,首先实现初始方案的智能生成和可行化;率先着手研究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国际上首先实现采掘机器人作业过程的分级规划和局部自主控制;开辟了对机电产品原理方案设计目录及其设计自动化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已发展成中德国际合作项目……他们研制的包含20万条语句、有自主版权的一体化智能CAD软件,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占国内挖掘机行业总量80%的十几家大中型企业采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产生经济效益达亿元。这些研究成果处于当前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荣获1993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及荣誉奖共8项。

冯培恩在工程机械领域中取得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发达国家的强烈关注。近几年来他多次应邀赴德、法、美等国二十余家著名大学和公司讲学,1995年在日本建筑机器人和建筑自动化国际会议上被特邀担任会议分组主席,一次又一次实现了为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愿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